吃元宵觀花燈 民俗專家細說“元宵節”
來源:新華網

  民俗專家細說“元宵”由來 

  “元宵”作為元宵節一種獨特的風味小吃,入口香甜,令人齒頰留香。那么,元宵節為何要吃元宵呢?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元宵,是用糯米粉制成的食品,舊時曾稱作“圓子”“湯圓”“糖圓”“團子”等。 

  相傳,元宵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據說,楚昭王復國歸途中泛舟長江,見江面上漂著個浮物,色白微黃,船工撈起來獻給楚昭王。昭王食之,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鮮美。昭王于是令人以山楂為餡仿制供臣民食用,以慶祝家國團圓。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后世相沿成習。 

  元宵節吃湯圓,其風俗大行于宋代。宋人周必大的《平園續稿》中有“元宵煮浮元子,前輩似未曾賦此”之說。后來,元宵又稱為“湯元”,清代李調元的詩句“風雨夜祭人散盡,孤燈又喚賣湯元”即是指此。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竊取了大總統的職位,他忌諱諧音“袁消”的“元宵”,于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將元宵改為“湯圓”。這種小吃的名稱,幾經變易,才被固定下來。 

  王來華說,如今,北方人稱其為元宵,在南方則稱湯圓。這些名字與“團圓”音近,取團圓之意,又逢十五月圓之夜,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來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節掀起春節后的又一娛樂高潮 

  民俗專家稱,傳承了兩千多年的“鬧”元宵掀起春節后的娛樂高潮,人們張燈結彩,耍獅舞龍,大放焰火,徹夜狂歡。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俗話說,“正月十五鬧元宵”。作為春節過后的又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一個“鬧”字,把元宵節的氣氛凸現得淋漓盡致?!靶〕跻?,大十五”,起于西漢,盛于唐宋,流傳至今,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為一天,到唐朝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農歷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清代節慶時間雖然有所縮短,但活動內容更加豐富。 

  元宵節與春節相接,人們賞月觀燈,競猜燈謎,吃元宵,?!鞍賾颉?,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是掀起春節后的娛樂活動高潮。有詩描寫唐朝長安鬧元宵的畫面:“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秾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边@首詩把長安城里元宵之夜的盛況和游人的興致表達無遺。 

  宋代元宵夜花燈的裝飾造型也很精美,給人們更多歡樂,更多光明。蘇東坡詩云:“燈光家之有,笙歌處之樓?!彼未~人辛棄疾也曾作詞曰:“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笨梢姰敃r元宵佳節滿城花燈齊放,通宵達旦歌舞笙樂的壯觀場面。 

  及至明清兩代,鬧元宵的形式更加發展了。是日夜,放燈之時,還有舞獅、踩高蹺、走旱船、耍龍燈、擊太平鼓以及唱戲、雜技表演等,簡直就像西方的狂歡節。同時,元宵燈節盛況空前,謎家如云。 

  王來華表示,今天,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習俗代代相傳,經久不衰。這個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海峽兩岸,在海外華人的聚集區也是年年歡慶不衰。

  觀賞花燈“鬧” 燈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民俗專家表示,這一天的主要活動,就是放燈、觀燈,人們稱為“鬧花燈”。 

  關于觀燈還要從漢明帝說起。據天津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羅澍偉研究員介紹,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朝廷號召百姓于上元夜放燈,以示對佛的尊重。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天津市社會科學院教授王來華進一步介紹說,漢明帝時只是燈節的起源,要說發展成空前的盛世,那就是唐代了。唐代時社會穩定,人們生活富庶,人口眾多。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燈節。 

  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達,元宵燈會無論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 

  到了明代,燈節活動更為發展,還增設了戲曲表演。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里取消了燈會,但是民間的燈會卻仍然盛行。 

  隨著歷代元宵燈會的發展,燈節時間也越來越長。漢代一天,唐代為三天,宋代為五天,明代則長達十天,到了清代,日期縮短為三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民俗專家認為,元宵節的燈火繁盛,且歷代相沿,熱鬧非凡,和歷代皇帝的倡導、參與有很大關系。帝王們常借節日之光追求享受,討民間“富足”的口彩。 

  民俗專家表示,如今的燈節,油燈已成為歷史,除手提燈尚用蠟燭外,一般多用電燈取光。我國各地的花燈品種也越來越多,從而令元宵燈節變得更加五光十色,絢麗多姿。 

  元宵節猜燈謎始于南宋 

  元宵節在我國民間有“觀燈猜謎”的習俗。民俗專家說,猜燈謎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元宵節猜燈謎自南宋時開始流行,至今不衰。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猜燈謎是一項妙趣橫生的游藝活動。燈謎起源于西漢的隱語,后發展成為民間謎語,又叫“打燈謎”。 

  據記載,在南宋,猜燈謎就已經成為元宵節的一種游戲方式了。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云:“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边@“藏頭隱語”,即是謎語。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稱為燈謎。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深受歡迎。 

  民俗專家介紹說,我國民間所產生的燈謎浩如煙海,千變萬化。人們有時用“像老虎一樣難以射獵”來形容謎語難猜,因而“燈謎”又稱為“燈虎”,其中用文句作謎面的叫“文虎”,用詩句作謎面的叫“詩虎”,猜謎就叫“射虎”或“打虎”。 

  從南宋到清朝五百年間,元宵節猜燈謎習俗一直延續不斷,不僅民間百姓喜愛,即使在皇宮深院,王公貴族乃至皇帝都樂此不疲。 

  民俗專家表示,燈謎文化至今風韻不絕,特別是到了元宵節,不少地方于街道鬧市懸掛燈謎讓人猜射,使節日的氣氛更加熱烈。如今,民間猜謎已不限于元宵,有的地方平時朋友相聚也會猜上一陣子燈謎,猜謎已成為人們日常文化娛樂的一種形式。

  中國的“情人節” 與“姻緣會”  

  民俗專家介紹說,自古以來,由于元宵燈節不對閨閣女子加以限制,因此就有了元宵節是中國“情人節”和“姻緣會”的說法。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在古代,受封建禮教束縛,未婚少女平時足不出戶,只有元宵節這天才被破例允許結伴出門看燈賞玩,于是就給那些整日待字閨中的小姐們一個認識青年男子的好機會,而年輕女孩結伴出游也給未婚小伙子們提供了一個結識佳人的機會。 

  在元宵節這一天,未婚男女們都借著賞花燈為自己物色對象。平時沒有機會相見的男女情人們,在元宵燈節時也可以借著觀燈的機會相見。所以說元宵節又是男女青年和情人相會的日子,于是這一天被人們看作是一個浪漫的日子。 

  從中國歷代詩詞歌賦中也不難看出元宵節的浪漫溫馨。如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毙翖壖苍凇肚嘤癜浮分幸矊懙溃骸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泵枋龅木褪窃箷r男女約會的情景。 

  而在傳統戲曲里也充分地體現了這一點,如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時相遇而一見鐘情,樂昌公主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定情。從這些浪漫的愛情故事看,元宵節也確是中國的“情人節”和“姻緣會”了。 

  民俗專家表示,元宵夜,為有情人提供了一個傳情達意的渠道,情侶們或密箋赴約,或互贈詩帕,體現的是一種純潔的男女之情,這種感情含蓄內斂,韻味十足。

責任編輯:王 爽
  1. 字號加大
  2. 字號減小
  3. 打印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国产成人噜噜噜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