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徐匯區田林街道鄰里匯新時代文明實踐點的會場里,書法、面塑、江南絲竹、糖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齊聚一堂,結合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融入農業生產的情境體驗,與田林街道社區居民開展了一場趣味性多、互動性強并且教育意義深刻的糧食日宣傳活動。
本次活動共分為“糧之源”“糧之色”“糧之韻”“糧之味”“糧之形”五個環節。
糧之源
在“糧之源”的環節中,上海書法家協會的李國安老師書寫了糧字從金文到楷書的演變過程。同時現場通過說文解字,向市民朋友講述“糧”字在中國歷史中的演變過程。
寫糧字,寫出春秋更替,寫出歲月變遷,寫出文化之根,也寫出了糧食之源。在歷史流轉中,我們可以看到先民無邊的創造力與對田間勞作的珍重,從而體悟糧食既是延續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質條件,也是創造歷史必不可少的文化搖籃。
糧之色
在“糧之色”的環節中,我們邀請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塑傳承人李國慶老師為大家展現面塑創作的過程。在現場,李老師運用各色的面團捏制出了玲瓏的玉米,并邀請觀眾朋友們一同上臺體驗面塑制作過程。
不僅如此,李老師還為到場的嘉賓朋友們一人準備了一只小小的壽桃,滿載著真切祝福與濃濃情意。面塑是糧食制品,又創作出糧食之色,令人倍感喜悅。
糧之韻
詩詞,描繪著生活,抒發著情感,而樂曲與之相合,則更添韻味。在“糧之韻”環節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江南絲竹代表性傳承人滕康仁老師就在現場為大家演奏了一曲有關于“豐收題材”的笛子曲目《揚鞭催馬運糧忙》。
熱鬧歡樂的曲調——將快樂的農夫揚鞭催馬,把豐收的喜悅鋪撒在運糧的小道上——這樣一幅喜氣洋洋的畫面完整地呈現在了大家的眼前。而后的一曲《步步高》更是將登高望遠、健康長壽的美好祝福一一送給大家。一曲笛聲,歡樂澎湃,歡欣鼓舞,吹出了豐收的喜悅,吹出了糧之韻味。
糧之味
在“糧之味”的環節中,一場“糧食猜猜看”互動體驗游戲,讓大家在現場蒙眼品嘗后再來辨別各種糧食。
本以為辨出是什么糧食一定是件易如反掌的事情,沒想到蒙著眼睛品嘗卻大大增加了難度。一些有趣的回答,更是惹得哄堂大笑,好不熱鬧!也希望借此提醒大家辨糧難,種糧更難!
糧之形
在最后的“糧之形”環節中,糖畫非遺傳人苑百顯老師不僅運用由大麥經多道工序制作而出的麥芽糖繪出耕種的情形,同時也帶著大家一同回到了兒時的休閑時光。他用一勺一鏟,加以文火熬制的紅、白飴糖,手腕翻轉游動,澆鑄了“糧”“壽”“小黃?!钡雀魇教钱?。
用糧食為素材,表達愛糧、期盼豐收、祝愿長壽的美好愿景。潑墨成源,拾面成色,笛聲成韻,澆鑄成形,百嘗成味。用非遺講述田間歲月,彰顯禾下風光。追本溯源,探尋糧之奧秘,將贊歌獻給田間身影,將感恩賦予金色麥浪。以切實行動,愛糧節糧,助力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