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融合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不管是人民日報的“中央廚房”、新華社的“智能化編輯部”,還是中央主流媒體的“報、網、微、端”同步推進,都是加快媒體融合發展的有益嘗試。對于身處全媒體時代的黨報黨刊來說,能不能緊跟時代大潮、創新融合發展,既是成與敗的博弈,更是存與亡的考驗。為此,辦報辦刊人要抓住媒體行業生存發展的根本規律,挖掘自身優勢、用好技術紅利,力爭在媒體融合發展中勇立潮頭、行穩致遠。
認清歷史方位,把準時代脈搏
互聯網作為劃時代的工具,推動著我們進入全媒體時代,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這也就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從“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過去傳統媒體曾經掌控的“輿論主場”成為眾多跨界者涌入的“輿論廣場”,不少傳統媒體的覆蓋面、影響力下降,引領、主導輿論的作用日漸式微。
這是一個通融互聯的時代?!巴ā?,就是互聯互通,人與人之間的時空界限、物理界限逐漸消弭,溝通交流成本大幅降低;“融”,就是整個世界的多元要素融為一體,交織疊加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這是一個自由發聲的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手握小喇叭、人人擁有發言權,是全媒體時代的鮮明特點?;ヂ摼W給大家提供了一個自由表達、輸出觀點、展示自我的平臺,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輿論的監督者,每個人都能自由發出自己的聲音,每個人都可能是事件發展走向的影響者。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ヂ摼W時代,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多樣,微博、微信、抖音短視頻、新聞客戶端,每天每時都在不間斷推送信息,為了博取關注度、點擊量,不少媒體從標題到內容都是絞盡腦汁。但總的來看,有用的信息少,無用的信息多;深度的信息少,片面的信息多;出新的信息少,重復的信息多。
這是一個即時互動的時代?;ヂ摼W具有高效、便捷、快速的特點,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不同成長經歷、不同知識背景的人,都可以圍繞同一主題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這種即時互動的深度廣度,在一定范圍內會推動形成話題熱度,甚至會引領輿論走向。
發揮傳統優勢,走出認識誤區
毛澤東同志曾總結中國革命勝利的一條重要經驗:“共產黨是要左手拿宣傳單右手拿槍彈才可以打倒敵人的”。黨報黨刊歷來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是引領輿論的主流陣地。身處全媒體時代,黨報黨刊人既不能“自命清高”,也不應“妄自菲薄”,要清醒認識自身價值作用,從容應對風險挑戰。
一是能提供權威信息。眾聲喧嘩的全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但黨報黨刊手握的是“金話筒”。雖然在信息發布上很難再做到“獨家”“首發”,但我們依然保有“權威”“準確”的優勢。比如,與全局性關鍵性工作相關的動態信息,與受眾切身利益相關的服務信息等,受眾習慣以黨報黨刊作為官方權威來源。
二是能輸出主流觀點。思想是媒體的最高境界。全媒體時代,渠道可以改變、平臺可以拓展、形式可以創新,但思想觀點的核心競爭力沒有改變。理論評論作為黨報黨刊的旗幟和靈魂,是最有力的思想武器。面對觀點立場多元多樣、噪音雜音相伴而生的網絡時代,黨報黨刊理論評論的強化思想引領、守護輿論底線的功能更加凸顯。
三是能生產優質產品。全媒體時代,快速傳播也可能“傳播失真”,觀點表達也可能“觀點極化”,傳遞情感也可能“情緒泛化”,輿論場上的這些新變化恰恰說明:信息繁雜,優質內容依舊是稀缺資源;人聲鼎沸,暢銷產品依舊是剛性需求。黨報黨刊在信息獲取、資源占有、人力調配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必須在生產優質產品上下功夫、花心思、見成效。
在認清自身價值作用的同時,還要克服三種認識誤區:
一是平臺越大,影響越廣。有著“金字招牌”的中央主流媒體也不是每篇報道都擁躉無數,反而很多流傳甚廣的網絡爆款都是來自資深專業自媒體。黨報黨刊人要認識到,我們寫出來的東西是產品,叫不叫好,平臺起著關鍵性卻不是決定性作用。
二是塊頭越大,分量越足。篇幅與分量相關,卻不一定成等比。毛澤東同志親自執筆的新華社通稿《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短短100多字卻氣勢磅礴,成為中國新聞史上的名篇。黨報黨刊人要把目光更多投向黨委關注的重點、基層反映的難點、群眾關切的熱點,用簡潔凝練的筆觸真正寫出有高度、有深度、有銳度的重磅作品。
三是點擊量越多,含金量越高。全媒體時代,主流媒體要追求點擊量,卻不能唯點擊量,要有流量思維,更要有精品意識。要想吸引讀者、留住用戶,靠“博眼球”“搞噱頭”是無法管長遠的,必須圍繞受眾習慣的語境語態,在傳播機制、模式、內容、表達上下功夫,力求產品“顏值”更高、品質更優、傳播更廣。
守牢主流陣地,創新融合發展
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與其被動防守,不如主動出擊。黨報黨刊在全媒體時代的生存發展之道,一方面要按照政治家辦報辦刊要求,牢牢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守好主陣地;另一方面也要緊跟時代特點、創新融合發展,努力生產出更多接地氣、冒熱氣的優質媒介產品。
放下架子,主動迎合時代融入時代。迎合是一種姿態,融入是一種狀態。身處全媒體時代,黨報黨刊人要以用戶為中心、以技術為支撐、以體驗為重點、以服務為突破,推動媒體融合由物理疊加向化學反應轉變。要在爭取“獲客”上下功夫,樹牢用戶思維,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學會站在讀者的角度去生產媒介產品;要在用戶“日活”上下功夫,優化使用體驗,實現精準投送,提升專業性互動性服務性,最大限度吸引讀者、留住用戶;要在數據“算法”上下功夫,探索建立智能化工作平臺,集信息采集、處理、交互、管理、發布、備份、檢索等功能于一體,精準掌握讀者需求、分析梳理熱點話題等。
內容為王,以優質的產品打動人影響人。不管時代如何發展、媒體格局如何變化,新聞產品最根本的還是思想的表達、觀點的輸出。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客觀上擠壓著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逼著我們只能向深度發展。事實上,現在不少新媒體也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一些精心運營的微信公眾號,每篇文章都是按照學術論文的標準去打造,有摘要、有引文、有參考文獻,內容旁征博引、邏輯嚴密。黨報黨刊也要堅持調查與研究、記錄與見證、觀察與思考,用好重頭報道、重要策劃、重點專欄、重大典型,努力生產出更有思想深度、更有政治高度、更有人性溫度的優質產品。
增強本領,做到有“幾把刷子”,會“十八般武藝”。一位知名記者曾說過,科技的發展,看似降低了信息傳播者的門檻,卻并不意味著降低了職業新聞人的素質要求。宣傳思想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理論性、專業性都很強,這就要求黨報黨刊人不僅要有“指尖”之力,達“刷屏之效”,更要有“筆尖”之功,能“妙筆生花”。黨報黨刊人要在提高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上下功夫,除了要具備過硬的采、寫、編、發“一條龍”生產能力,還需要提高獨立策劃、分析、研究的綜合素質,力爭成為“拿起筆會寫、拿起相機會拍、拿起話筒會講”的復合型人才、全能型選手。(李樂 作者系武警部隊政治工作部宣傳文化中心報社助理記者)